基督教讲章网

约翰福音十九章查经之二 耶稣被钉十字架

日期:2024-12-28作者:崔姊妹

 

约翰福音19:17-27

约18章记载耶稣的被捕与受审,以及彼得三次不认主。19章共42节,从18:38-19:16记载耶稣被判死刑,17-42节记载耶稣被钉S字J及他的安葬,这是五步救恩中重要的一环。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19章的第二部分内容《耶稣被钉S字J》。

二、耶稣被钉S字J(17-24)8

1.耶稣到了各各他:(约翰福音19:17)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S字J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

耶稣因着受鞭打过重,当背着自己沉重的S字J走了一段路程后,就一次次跌倒在地,为了不耽误行刑的时间,根据其它福音书的记载,由一个古利奈人名叫西门的代劳——把耶稣的S字J背到了各各他。“各各他”是希伯来文,意思是“死人的头骨。”髑髅地的来由该是以下二者之一:(1)此地地势酷似一髑髅,大概是一座两旁有洞的小山。今天以色列“戈登的髑髅地”就是这样。(2)这地因为是处决犯人的地方,也许随处可找着髑髅、骨头。但按着摩西埋葬犯人的律法,似乎不大可能。

耶稣生于伯利恒,成长于拿撒勒,传道于巴勒斯坦,受难于各各他,升天于橄榄山。各各他是神爱人类的高峰,它成为神拯救全人类的地点。各各他本是我们罪人该去的地方,现在耶稣却为我们去了,且钉在S字J上。

2.耶稣被钉S字J:(约翰福音19:18)他们就在那里钉他在S字J上,还有两个人和他一同钉着,一边一个,耶稣在中间。

“钉他在S字J上,”据说古时犹太人在宰杀逾越节的羊羔时,先将牠的四肢捆于十字型的木架上,使其流血至枯竭而死,故将主‘钉S字J’,正应验了他作逾越节羊羔的预表(参赛53:7~8;林前5:7;约1:29)。

钉S字J的酷刑,在罗马帝国历史上,仅采用于主耶稣在世前后一段不长的时期,就因过于残酷而被废除,钉S字J的酷刑似乎是神专为应验旧约的预言和预表而安排的(参民21:8~9;申21:23;徒13:29;加3:13)。主耶稣被钉在S字J上,双手双脚都被钉子钉住。然后由他人将S字J举起,插进地上的洞里。同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S字J,一边一个,应验了(以赛亚书53:12)的预言:“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按着罗马的规矩,一次钉三个犯人,中间的那个是罪大恶极的罪犯,此时耶稣要担当全人类的罪,因此被钉在中间。

3.耶稣的“罪状”:(约翰福音19:19)彼拉多又用牌子写了一个名号,安在S字J上,写的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

通常在钉S字J的人头上都有一个名号,显示犯人所犯之罪,就是他的罪行。彼拉多用牌子写的名号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这是一个最特殊的名号,因为不是写犯人的罪状,而是对犯人身份的肯定。“犹太人的王”是耶稣的神性,表明他是完全的神;“拿撒勒人耶稣”是耶稣的人性,表明他完全的人。“犹太人的王”是不甘被威胁的彼拉多对祭司长的嘲弄报复(21节),却成了对主耶稣王权的宣告,主耶稣的王权乃是终极而不可改变的。许多传道人也以此为题与肢体们分享《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神常利用人的无知来成就神的旨意:(约翰福音11:49-52)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也不但替这一国死,并要将 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这里,神再次利用彼拉多的无知向全人类宣告耶稣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

“犹太人的王”东方博士承认耶稣是犹太人的王:(马太福音2:1-2)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耶稣自己承认是犹太人的王:(马太福音27:11)耶稣站在巡抚面前;巡抚问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4.用三样文字写的:(约翰福音19:20)有许多犹太人念这名号;因为耶稣被钉S字J的地方与城相近,并且是用希伯来、罗马、希腊三样文字写的。

耶稣被钉S字J的地方与城相近,基督受死之处在耶路撒冷城外,但正确地点无人确知。“希伯来”原文指亚兰文,“罗马”原文指拉丁文。彼拉多用这三样文字书写,是为了让犹太地的犹太人(亚兰文)、罗马人(拉丁文)、散居罗马帝国的犹太人和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希腊文)都能念出来,以达到羞辱祭司长的目的。因此有许多犹太人念这名号。希伯来文代表虚假的宗教,罗马文代表强权政治,希腊文代表文化;这表征主耶稣是被宗教、政治和文化联合起来弃绝的。三者加在一起,乃代表全体人类,表征主耶稣作为神的羔羊,是为全人类而被杀。

有人说:“希伯来文是族长和先知神圣的语言。希腊文是音乐和奇妙的语言,使灵魂有意识,肉体能明白哲学的语文。而拉丁文原本就是世上最强民族的语言。三种语文,三个民族,三种思想──启示、艺术、文学;进步、战争、法理。那里有人类这三种意念,那里人就能用语文宣布事情;那里有人心犯罪,有口能言,有眼能看,那里S字J就都有话要说。”

5.祭司长的请求:(约翰福音19:21)犹太人的祭司长就对彼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

彼拉多写“犹太人的王”是为了嘲弄祭司长,所以祭司长立刻反击。祭司长不喜欢这名号,因为他们不肯承认耶稣是犹太人的王,因此来见彼拉多,请求彼拉多改成“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可见其用心的险恶。正如《威尼斯商人》所说“无论那种铁器,就连刽子手的钢刀,都赶上你这刻毒的心肠一半的锋利。”

6.彼拉多拒绝祭司长的请求:(约翰19:22)彼拉多说:“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

彼拉多在对耶稣的再三审讯中,早已对犹太人感到不耐烦,决定不再作让步。但他这坚决的心该早些有才是!彼拉多这样坚持己见,一面是因为他想借机羞辱祭司长,一面也是因为这其实并不是出于他自己,而是出于神主宰的手,所以不容他更改。

7.兵丁分耶稣的衣服:(约翰福音19:23)兵丁既然将耶稣钉在S字J上,就拿他的衣服分为四份,每兵一份;又拿他的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

当时刽(gui)子手可将死刑囚犯的衣服、财物拿来作为犒赏。这里,兵丁分了基督的衣服,总数有五件,他们各自取一件后,余下一件里衣,是没有缝儿的,若将它剪开,就一文不值了。“里衣”是一种衬衣,从颈部遮盖到膝盖或踝骨。主耶稣的“里衣”被兵丁们瓜分,意味着他被赤裸地钉在S字J上,更加剧了在S字J上所受的极大羞辱。

8.兵丁拈阄分耶稣的里衣:(约翰福音19:24)他们就彼此说:“我们不要撕开,只要拈阄,看谁得着。”这要应验经上的话说: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兵丁果然做了这事。

兵丁们商量不要把里衣撕开,用拈阄的方式决定里衣归谁,他们就拈阄分了主的里衣,由他们四个兵丁中一不知名的兵丁取得。他们毫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恰巧应验了一千多年前一个著名的预言(诗22:18)“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这些应验了的预言,重新提醒我们,圣经是神所默示的道,耶稣基督就是那应许的弥赛亚。主耶稣被父神遗弃时的呼喊也出自此(诗22篇):(诗篇22:1)我的 神,我的 神!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马太福音27:46)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 神!我的 神!为什么离弃我?”这也证明主耶稣的受难和受死不是出于人的手,完全是出于神的旨意(2:19-22,13:18,19:24、28、36、37)。

三、耶稣托母(25-27)2

1.S字J下的妇女们:(约翰福音19:25)站在耶稣S字J旁边的,有他母亲与他母亲的姐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

(马可福音3:31-35)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 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当其他的门徒弃主而逃的时候,这些卑微、软弱的妇女却从加利利一直跟随主到S字J下,这是一群何等刚强的妇女们!所以神就拣选她们作基督死而复活的见证人,耶稣也视她们是耶稣的母亲与姐妹了,耶稣对亲人的理解,突破了血缘关系这个传统的框框。她们是跟随耶稣到S字J下的一群人,是看见耶稣安葬的一群人,也是最后离开坟墓的一群人,同样也是最先看见复活主的一群人,是最先传扬耶稣复活喜讯的一群人。四个女人如下:(1)耶稣的母亲马利亚;(2)马利亚的姊妹撒罗米;(3)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4)抹大拉的马利亚。“他母亲的姊妹”是“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太27:56)”撒罗米(可16:1)。主耶稣曾从“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赶出七个鬼(太16:9;路8:2)。

这些妇女代表平常、软弱、被人轻看的信徒,素日默默地跟随并服事主,当其他的门徒弃主而逃(参可14:50)时,她们仍一直跟随主到S字J下,也就是跟随主直到死地,所以她们能作基督死而复活的见证(参徒3:15)

2.耶稣托母:(约翰福音19:26-27)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原文是妇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出20:12)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这是耶稣十架七言的第三言。

孝敬父母既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十诫中的第五诫,也是对人伦的第一诫。可见神何等的看重人孝敬父母,这是唯一的一条带有应许的诫命(弗6:2-3)。“他所爱的那门徒”就是使徒约翰(参13:23;21:20);据传说,约翰的母亲就是马利亚的姊妹撒罗米(参25节;太27:56;可16:1),所以耶稣的母亲和约翰两人原来就是姨母和外甥的关系。“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意即从此负起照顾她生活起居的责任;约翰的家境比主耶稣的家境要富裕得多。耶稣为他身后母亲的生活作了妥善的安排,他的孝心在此表露无遗。作为神子,耶稣一面向父全然尽忠,作为人子,他一面向肉身的母亲尽孝,他真是神人两全其美的一位救主!主叫我们舍己跟从他,但没有叫我们推卸人的责任和本份,那就是违背神的命令。

耶稣在S字J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藉此回忆耶稣与母亲马利亚之间的故事。

(路加福音2:41-51)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HT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或译: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

童贞女马利亚因圣灵感孕,生下耶稣。因此马利亚与耶稣的关系是特殊的:按灵里说,耶稣是马利亚的主,马利亚必须听从耶稣;按肉体说,马利亚是耶稣的生身母亲,耶稣当孝敬马利亚。因此当耶稣出来工作后,每当马利亚以母亲的身份吩咐耶稣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受到耶稣严厉的责备,耶稣要马利亚认识自己的身份:你不是基督的母亲,而是基督的使女,必须无条件的听从基督。

耶稣十二岁同父母一同上圣殿过逾越节的时候,守满了节期,当耶稣的父母回去的时候,耶稣却独自留在了圣殿,乘机向教师们请教,耶稣自幼就勤学好问。当他的父母发现小耶稣丢了,自然是焦急的,他们找了三天,才遇见耶稣在殿里。焦急的马利亚一把抓住耶稣就是一顿责备,问耶稣为什么向他们这样行,说你父亲约瑟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反过来责备马利亚“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在孝敬父母与天父的事上,耶稣选择了以天父的事为念。但耶稣也顺服父母,同他们回去了。马利亚把这一切的事存在心里。(以弗所书6:1)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约翰福音2:1,3-4)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原文是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此时耶稣开始出来工作,年龄约三十岁了,在迦拿的婚筵上,当酒用尽的时候,马利亚把这事告诉了耶稣“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责备马利亚说“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耶稣称马利亚为“妇人,”从来没有称呼马利亚为“母亲,”那是后来的编者觉得不妥给改成“母亲”的。耶稣给马利亚说了句很难听的话“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耶稣行事,决不能也不会受到肉身母亲马利亚的干扰。因为,马利亚需要听从耶稣,而非耶稣听从马利亚。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可3:35),”对于这件事,当时的犹太人很不理解,后世的基督徒时常误解,觉得耶稣不太尊重母亲。其实,这件事上,恰恰体现出了耶稣对“孝敬父母”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至少有4个弟弟,照顾母亲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传统,耶稣当把母亲托付给他肉身的弟弟们,然而,耶稣却把母亲托付给了爱徒约翰。耶稣却没有把母亲托付弟弟们,可能有很多种客观原因,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当时还没有相信耶稣(参约7:5)。

因为主耶稣照着父神的安排成就了救赎的方法,信的人就有了一个新的亲属关系,这关系超越了肉身的关系。被钉S字J的耶稣,陷入到撕心裂肺的疼痛之中,但此刻的他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母亲,想到她日后的生活,便决定为她尽最后一份责任——把她托付给门徒照顾。耶稣把母亲托付给门徒,不托付给弟弟,是因为他坚信灵里的关系比血缘关系更加可靠!约翰和马利亚没有血缘关系,从血统的角度而言,他们是绝对意义上的陌生人,但耶稣命令约翰把马利亚当作自己的母亲,希望马利亚把约翰当作自己的儿子。他这么做,就是要约翰也能理解并践行他曾说过的话:“凡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马利亚当然是“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同样“遵行天父旨意”的约翰,没有理由不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所以,他便“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因着耶稣的死,马利亚与约翰成为母子关系。“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指从此负起照顾马利亚生活起居的责任。使徒约翰的母亲可能就是马利亚的姊妹撒罗米(25节),他是马利亚的外甥。对于约翰之后如何照顾马利亚,历史上有两种传说:一种说约翰陪着马利亚在耶路撒冷生活,11年后,她以59岁的年纪离世;另一种说使徒约翰在耶路撒冷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后来在以弗所定居,又把马利亚带到以弗所,一直照顾她到90多岁。传统认为马利亚和约翰的坟墓都在以弗所。

约翰以实际的行动,使耶稣创立的超越血缘关系的新伦理发扬光大!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