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七位特殊的先知

日期:2025-05-24作者:耶米玛

 

经文:王上17:1;太3章

圣经上记载了许多先知,仅先知书就有4位大先知与12位小先知的划分:4位大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和但以理,其著作篇幅较长且内容宏阔。12位小先知:何西阿、约珥、阿摩司、俄巴底亚、约拿、弥迦、那鸿、哈巴谷、西番雅、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其预言书较短。其他提及的先知:旧约中还存在未被归入上述分类的先知,如摩西、撒母耳、以利亚、以利沙等,其角色同样重要但未列入“大小先知”体系。我们从七个方面来看《七位特殊的先知》。

一、烈火先知以利亚——活着被旋风接去

先知以利亚服侍的时期于公元前9世纪,主要在在亚哈作以色列王期间,以神迹和审判以色列闻名,他生于提斯比(基列地区),但具体身世不详,圣经记载他“忽然出现”,最终被神接升天而未经历死亡。

1.基本背景与身份:以利亚?名字含义意为“耶和华是我的神”或“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的使命就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见证耶和华是神。

时代背景: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的以色列王国,当时社会道德沦丧、偶像崇拜盛行(尤其是巴力信仰),以利亚被神呼召作先知,对抗亚哈王和耶洗别王后推行的异教崇拜,归正百姓的信仰。

2.主要事迹与神迹:预言三年半干旱(王上17:1;路4:25),并通过祷告使天降甘霖(王上18:41-46)。

使撒勒法寡妇的儿子复活,并用一点油和一把面行神迹使其食物不断,供应以利亚和寡妇全家人的需用(王上17:8-24)。

在迦密山与450名巴力先知对决,呼求神降火焚烧祭物,证明耶和华是真神(王上18:1-40)。

对抗王室:谴责亚哈王和耶洗别王后的恶行,因耶洗别追杀一度退避,但在神的话语激励下重新得力,最终完成使命(王上21章;王下1章)。

3.独特结局——乘旋风升天:神用火车火马把以利亚与以利沙分开后,以利亚乘旋风被神接至天上,成为旧约中第二个未经历死亡的圣经人物之一(王下2:11)。

4.宗教意义?新约关联,天使预言施洗约翰“他必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又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路加福音1:17)。”

耶稣指出施洗约翰是“以利亚的再来”,预示救世主降临前的预备。(马太福音17:1-3,10-13)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5.历史与神学评价:1)地位:以利亚是旧约中最常被新约提及的先知之一,其事迹强调对神的绝对忠诚、顺服,对抗偶像崇拜的勇气,以及神迹的权能。

2)称号:因三次祷告降火和性情刚烈,被称为“烈火先知”,其“火”既指神迹,也指对罪恶的审判。

总结:以利亚作为圣经中极具戏剧性的先知,通过神迹和审判彰显了神的权威,其升天结局和与施洗约翰的关联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核心地位。

二、以利沙——行神迹最多的先知

以利沙是《圣经·旧约》中重要的先知,继承以利亚的职分,成为北以色列王国的先知领袖。他的一生充满神迹与预言,展现了神对以色列的守护与引导。

1.出身与蒙召:以利沙原是富农之子,家中有24头耕牛,生活优渥。

以利亚奉神之命膏立他为继承人,以利沙当即宰牛焚农具,设宴告别亲友,决然追随以利亚(王上19:19-21)。

2.继承以利亚的职分:以利亚被神用旋风接升天后,以利沙拾起其外衣,象征继承先知职分。他用以利亚的外衣击打约旦河,河水再次分开,印证神与他同在(王下2:11-15)。

以利沙曾祈求“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感动自己”,后行16大神迹(远超以利亚的8个),如治愈耶利哥城的水源、使穷寡妇的油倍增等。

3.主要事迹与神迹:帮助弱势群体:为穷寡妇行神迹,使一瓶油注满所有器皿,助其偿还债务(王下4:1-7)。

军事干预:使亚兰军队失明并引导其投降,化解以色列危机(王下6:8-23);预言亚兰王便哈达之死及哈薛篡位(王下8:7-15)。

死后神迹:死者尸体被抛入其坟墓,接触者竟复活(王下13:20-21)。

4.历史影响:以利沙延续以利亚的使命,膏立耶户为以色列王,推动清除拜巴力的势力(王下9-10章)。

其故事强调信心、顺从与神权,如他临终仍告诫国王依靠神(王下13:14-19)。

总结:以利沙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的先知,一生彰显神权能,其神迹与预言深刻影响了以色列历史,成为《列王纪》中信仰与权力的关键纽带。

三、以赛亚——预言弥赛亚的先知

以赛亚是公元前8世纪犹大先知,出身贵族,侍奉于犹大王国乌西雅至希西家王时期,以其著作《以赛亚书》闻名,其预言涵盖审判、救赎及弥赛亚降临,被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尊奉。

1.背景与生平:1)出身与蒙召:以赛亚(名字意为“耶和华拯救”)出身犹大贵族家庭,父亲亚摩斯可能与王室有关联。约公元前740年乌西雅王去世时,他在圣殿异象中蒙召为先知,目睹神的荣耀并被撒拉弗以火炭洁净(赛6章)。

2)家庭与事工:其妻子为女先知,两子之名均具预言意义(如“掳掠速临”象征亚述入侵)。他侍奉跨越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四王,历时至少44年,最终据传在玛拿西王时期被锯刑殉道。

2.主要事迹与预言:1)政治劝诫:反对犹大依赖亚述或埃及等外邦势力,主张专一信靠耶和华神。

预言北国以色列灭亡(公元前722年应验)及耶路撒冷遭亚述围困(公元前701年希西家王时期神迹解围)。

宗教改革:批判形式化献祭,强调公义、怜悯与心灵悔改。

2)弥赛亚预言:童女生子“以马内利”(以赛亚书7:14)、“和平之君”(9:6)等预表耶稣基督。

“受苦仆人”描述救赎者代罪受难(53章),成为基督教核心教义依据。

3.历史地位与影响:1)著作:《以赛亚书》前39章为其亲撰,后27章可能由门徒完成,但整体被犹太教和基督教列为正典。

2)评价:犹太教视其为“第一大先知”,天主教尊为圣人,伊斯兰教亦承认其先知身份。其预言对西方宗教、文化及艺术(如《弥赛亚》清唱剧)影响深远。

四、悖逆的先知约拿——三天三夜在鱼腹里的先知

约拿是北国以色列的先知,主要记载于《约拿书》,以抗拒神命、被大鱼吞食后完成使命的故事闻名,其名字在心理学中被引申为“约拿情结”,象征对成功的矛盾心理。

1.身份与背景:约拿是公元前8世纪北国以色列的先知,名字意为“鸽子”,父亲为亚米太,主要服侍期间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时期(约公元前793-753年)。

2.主要事迹:约拿被神差遣向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宣告审判,因民族仇恨逃避使命,遭风暴阻拦后被大鱼吞食三日(拿1章),最终悔改完成任务(拿3章)。

尼尼微人因他的警告集体悔改,获得神的赦免,但约拿对此愤怒,神借蓖麻树教导他怜悯之心(拿4章)。

3.性格特质:勇敢与矛盾:虽抗拒神命,却在危机中承担责任(如要求船员抛其入海)。

民族意识强烈:对敌国尼尼微的仇恨导致其最初逃避使命。

4.文化衍生意义:“约拿情结”: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指人既渴望成功又畏惧成长的矛盾心理,源自约拿面对使命时的退缩。

5.宗教象征:耶稣曾以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腹中”预表自己死后三日要从死里的复活(马太福音12:40)。

五、耶利米——流泪的先知

耶利米是公元前7世纪至6世纪古代犹大国的重要先知和祭司,被后世称为“流泪的先知”或“哭泣的先知”,以《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等著作闻名。他出身祭司家族,蒙召传讲审判与悔改的信息,预言耶路撒冷将被巴比伦毁灭,虽屡遭迫害仍坚守使命,其生平展现了信仰的忠诚与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悲悯。

1.生平与时代背景:出身与蒙召:耶利米出生于犹大国的祭司城亚拿突(今耶路撒冷东北),属便雅悯支派祭司希勒家家族,约公元前627年(约西亚王十三年)蒙召为先知,时年约20岁(耶1章)。他起初因年轻畏惧,但最终接受使命,事工持续约40年,跨越犹大国灭亡前的动荡时期。

历史背景:其服侍时期正值犹大国衰落、灭亡阶段,北国以色列已被亚述灭亡(前722年),南国犹大面临巴比伦威胁。他预言巴比伦将攻陷耶路撒冷(前586年应验),呼吁百姓悔改却遭拒绝。

2.核心贡献与著作:预言与审判:耶利米强调犹大因背离神、崇拜偶像将受审判,但也预言未来“新约”的救赎(耶利米书31:31-34),为基督教思想奠定基础。

文学遗产:传统认为他撰写了《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哀悼耶路撒冷陷落),并参与《列王纪》的编纂。

3.性格与称号由来:耶利米被称为“流泪的先知”,因常为百姓的罪恶与即将来临的灾难悲痛哭泣,如(耶利米书9:1)所述:“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

孤独与迫害:他因逆耳忠言被同胞憎恶,遭受监禁、鞭打,甚至被扔入枯井,仅少数人如文书巴录等支持他。

六、但以理——被掳巴比伦的先知

古以色列民族四大先知之一,犹太教和基督教《圣经》中的重要人物,以智慧、忠诚和预言能力著称。出生于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俘虏后成为四朝重臣,死后葬于撒马尔罕。生平概述:

1.出身与早期经历:但以理出身犹太王室贵族,公元前605年(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掳至巴比伦,与其他三名犹大少年(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一同被选入宫廷培养。因拒绝食用祭祀偶像的食物,坚持犹太教饮食律法,展现出坚定的信仰(但1章)。

2.政治生涯与奇迹:因解梦恩赐受尼布甲尼撒重用,成为巴比伦总长。曾为国王解释“巨像之梦”,预言巴比伦将被后续帝国波斯、玛代取代(但2章)。

其三位同伴因拒绝跪拜金像被投入火窑却奇迹生还,促使尼布甲尼撒承认犹大神的权威(但3章)。

在波斯帝国时期,因坚持祷告被投入狮子坑但受神庇护无恙,此事成为其忠诚信仰的象征(但6章)。

3.晚年与遗产:历经巴比伦、玛代、波斯三朝更迭,始终身居高位,最终以95岁高龄去世。其事迹记载于《但以理书》,包含历史叙事(1-6章)和预言异象(7-12章),被犹太教和基督教视为重要经典。

4.关键特征:信仰忠诚:在异教环境中坚守犹太教信仰,拒绝妥协偶像崇拜。

政治智慧:以解梦和治国才能成为四朝元老,体现“逆境生存的智慧”。

预言能力:其关于“四兽”等预言被认为揭示了帝国兴衰的神圣计划(但7-8章)。

总结:但以理是犹大民族流散时期的标志性人物,其生平融合了历史、神迹与预言,成为跨宗教文化中的智慧与信仰典范。

七、施洗约翰——耶稣的开路先锋

施洗约翰是祭司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的儿子,伊斯兰教译“叶哈雅”。因他宣讲悔改的洗礼,而且在约旦河为众人施洗,也为耶稣施洗,故得此别名。

1.基本信息:施洗约翰,本名约翰,是犹太境内一个祭司家庭的独生子,父亲撒迦利亚是利未支派亚伦的后裔,母亲伊利莎白在年迈且无法生育的情况下,因神的旨意而怀孕,并生下了他。撒迦利亚在得知这一消息时,因不信而暂时成了哑巴,直到孩子出生,他的口才得以张开,并给孩子取名为“约翰”,意为“耶和华已经施恩”(路1章)。

2.生平事迹:施洗约翰早年跟父母住在犹太地亚山区,他身体健壮,性格刚烈勇敢,穿着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靠吃蝗虫和野蜜为生。他心灵强健,有着淡泊名利的心志,常常禁食,过着敬虔、圣洁的生活。

他公开传道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要在约旦河下游及耶路撒冷附近活动,传悔改的洗礼,呼吁人们弃绝罪恶,回归神的怀抱。他的传道方式严肃而直接,不畏权贵,勇敢地指出人们的罪恶,并引导他们走向正途(路3:1-20)。

施洗约翰最为人所知的事迹之一,就是为耶稣施洗。在约旦河中,他舀起圣水,为耶稣洗礼,并宣称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弥赛亚的预言者。这一举动不仅确立了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也奠定了施洗约翰作为耶稣先驱和开路先锋的身份(太3:13-17)。

3.牺牲与影响:施洗约翰的勇敢和正直使他成为了权贵们的眼中钉。他因责备犹太分封王希律娶兄弟之妻希罗底的缘故,并揭露一切的罪恶事,而遭到了希罗底的报复。最终,他被希律王下令斩首,年轻的生命为真理和信仰献上了宝贵的牺牲(可6:14-29)。

尽管施洗约翰的一生短暂,但他所传扬的悔改之道和对耶稣的见证,却对基督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耶稣的先驱和开路先锋,为耶稣的降临和传教事业铺平了道路。在天主教历史上,他被尊为圣人,并享有极高的地位和敬仰。

综上所述,施洗约翰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神的忠诚和对信仰的执着。他作为耶稣的先驱和开路先锋,为基督教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收集整理)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