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启示录1:耶稣基督的启示

日期:2024-10-02作者:梁文学

 

经文:启1:1-3

一、关于启示录这卷书

应弟兄姊妹们的期望,启示录这卷书今天终于开讲。在此,我们是以牧养性的主日信息方式对这卷书进行讲解,却不是以研经的方式去查考这卷书,那样可能需要更多学术性的研究。而主日的讲道信息,则重点在于牧养性的信息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这卷书的经文意义,并带出这卷书的教导性。

对于华人信徒而言,约翰写的这卷书所要传递的信息,一直是一个奥秘,或者让人生畏。很多人都把启示录这卷书独立于圣经其它65卷书以上,认为这卷书是指向将来还没来到的事情。他们会认为,只要白纸黑字印在圣经的话,就是神的话,就是神借着祂所拣选的先知和使徒所写给信徒的宝贵信息。因此,他们会努力的研究圣经,为要明白神的心意,为要让基督徒的人生,能同步于神永恒的计划。这个态度是值得鼓励的,也是神所喜悦的。但是,往往在研究圣经的方式上却缺乏很多对圣经文本性的研究。就拿启示录这卷书来说,华人长久以来,对它的历史背景,通常是没有太大的兴趣的,往往是直接进入到启示录圣经末后戏剧性的角度里去看,因此,总读出很多时代论的思维出来。在过去的一百年来,西方的学者们在启示录的研究上突破成果,华人在神学方面也与西方教会接轨,处理启示录的经文,就不是那种“暗藏玄机”的神秘性去看待了,而是回到旧约启示文学的相互对照,并且在作者的写作处境和对当时的写作背景,借着象征性的文学体裁的写作方法,和作者对基督教信仰原则进行处理。因此,哪怕曾经被加尔文约翰认为这是一卷相当生涩难讲的一卷书,在当代研究的成果上,启示录就不再是那种神秘难懂的经卷了。

我们讲这卷书,是看到在如今的教会里,很多人曲解这卷圣经,而带来了教会的乱象,神学的乱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卷书的讲解中去按正意讲解神的话。同时也是看到在当下的教会处境上,有关基督徒在福音的意识形态上,在基督徒国度情怀上,在基督徒面临这个世界的信仰经历上,甚至面临着对基督再来的盼望上,都需要做一个全面的讲解,以此去教导并安慰信徒,愿神赐福这卷圣经。

在此,我不打算花太多的时间去介绍启示录这本书,我会在往后的讲道中切入一些对这卷书介绍,或者涉及一些解经的方法论,或者某些启示录的观点。因此,我们准备直接进入正题。

可是很巧,启示录的1-8节作为全书的前言,在某些意义上是对全书的结构性是起到一个引导性的。而1-3节,更是作为全书的引言,开宗明义的点明这卷书的主旨。让我们可以从这几句话里给启示录定调。

1-3节的经文,在启示录这卷书里,本来作者是写在书卷的外头,相当一卷书里封面上介绍书的寄语,到了第二世纪,有些文士开始把较早的作品改成抄本,基本上就是今天我们在圣经上所使用的这些圣经模式了。因此,这几句话,是作者书写在外头的题目和引言,实际上,也是他写这卷书的引言部分。

因此,很明显,这卷书的题目,就是有关《耶稣基督的启示》。

二、启示录的文体

从这三节圣经当中,我们看到这首先要告诉我们的是启示录的文体。在此,我们从这三节经文当中先了解它的三个文体。也是为我们打开解经必要的:“解码器”。或者说,一把钥匙。

人人都有一本启示录,人人讲出来的启示录若是没有回到文本当中,就会将启示录束之高阁。因此既认为它是难解的而敬而远之,又可能肆意的把它像解谜底一样强解它,或错解它,总之,会产生很多寓意的解经。

因此,对于这本书,实际上作者早就借着这个引言告诉了我们,启示录是书信,启示录也是预言,启示录也是启示。

首先,我们说启示录是书信。

根据下文4节,这卷书是写给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书信。如果我们同样看待新约教会的书信,我们会发现书信一般都论述神国的真理。而收信的教会一般是介于他们在世界当中的角色,他们需要去思索如何对待上帝,如何面对世界的处境,和如何决定他们自己的人生,面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他们都需要真理的基础和真理做标杆性的指导。换句话说,收书的教会,是需要被“指点迷津”的。

而对于写书的作者来说,其写作的动机,就是针对这些有需要被引导的教会,提出针砭、劝诫和鼓励。因此,在读圣经书信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读到作者的写作处境里去,读到当代收信人的背景里去。

这卷书,他是针对公元90年代小亚细亚教会所面临的问题而写的。同时也是约翰为了劝诫那些在罗马政权压力下退缩的教会,鼓励那些苦难当中的信徒,那些手脚已经“发软”的圣徒而写的书信。

因此,关于启示录所提到的七间教会,七封书信,本身就不具有“预言性”。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对启示录七教会的预言性讲解,什么对应于教会历史当中的七个时代的教会阶段,这显然是错误的解经。

同样,既然是针对这七间教会的实际经历,那么启示录的“七封书信”就具备了劝诫、指正、安慰和鼓励。

约翰就是要告诉小亚细亚的七间教会,基督已经死而复活,他的国度已经建立起来了,在神所设定的日子里,他所计划的必然成就,他的公义必然施行,信徒为了信仰的苦难必然为主所记念。因此,在苦难当中的教会,要昂首挺胸,继续努力向这个世界见证基督。正如圣经所说,我们要靠主,“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S字J的苦难”(来12:2)

因此,在读这卷启示录的时候,我们仍然要清楚知道,这是一卷讲解上帝国度真理的书信,同时也是基督徒要建立我们的信仰实践的书信。

其次,我们说启示录也是预言。

在第三节,这里直接告诉我们,这卷书就是预言,凡是听见而遵守的人是有福的。如果我们看启示录的首尾呼应的描述,启示录的结尾也提到这书上的预言,以及不可删减或增加其中预言的内容。

在此,我们要问什么是预言。对于很多人惯性的思维,预言指的一定是对未来之事的预知或预测。但是,如果要更好的定义这个词汇,我们必须要回到整本新旧约圣经来看。

我们说,旧约的先知是说预言的,然而他们的预言都是来自于神的晓谕,是神自己的神谕,一般都以先知文学的方式对百姓说话。神藉先知对百姓所发出的话,通常是责备,劝诫和条件式的刑罚,而且都根据上帝的心意和原则成就了。

而在约翰的启示录里,你会发现约翰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是先知的功能性在接受上帝的谕旨,他所见到的“异象”实际上就是上帝传递真理的手法之一。

而他所领受的异象,实际上正是旧约的先知文学所共同提及的话题与比喻的手法。正如,先知文学的论述是根据摩西五经的内容,对百姓当下的问题所发出的针砭。而如今约翰所写的启示录的内容,实际上是照着旧约圣经的一些象征手法和领受异象的方式写下来的。

因此,启示录这本“预言之书”,同样是神向祂的百姓所发的鼓励、安慰和警戒的信息。由于约翰是借用先知文学的写作手法,因此,他把自己所领受的启示,当作是神谕,是预言。

强调这一点,也是要让我们明白以后我们讲解启示录的时候,我们不要把启示录当作是一卷对未来不可预测神秘书卷。而是像旧约圣经一样,同样具备着上帝向祂的教会所发出的信息,是上帝对祂的教会的应许,对当下受苦的教会的安慰。

这样说来,前面的“书信”和这里的“预言”,实际上是同一回事。旧约的预言和新约的书信,同样都是在述说上帝的旨意。你可以理解为约翰是在旧约的预言基础上,写下了新约预言的续集,而这个续集的内容信息是一样的。因为,在启示录的圣经里,约翰是大量引用了旧约的经文,并将之重新诠释在基督的身上,和教会的层面上。

第三,我们说启示录是来自于神的启示。

从一开始,启示录开门见山就说这卷书就是神的启示。然而这个启示似乎常常以一种“异象”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启示录起码有四大异象:“拔摩异象”、“天庭异象”、“大淫妇巴比伦异象”和“新妇耶路撒冷异象”。这些都是约翰在“灵里”看见的。

约翰在灵里见到异象,这些都是一种采用旧约先知文学的手法,仿效先知以西结的写作方法,是为了作为作者承载启示之工具的企图。而灵里的看见,实际上,就是来自于圣灵启示祂真理的一种说法。

除此之外,启示录作为上帝启示的话语,这些手法还用了“神谕”、“格言”、“譬喻”、“故事”、“诗歌”,甚至还有“行动剧情”等等,这些都是传递启示的文学形式和媒介。

其实,这种用“异象”的启示手法,在公元100年到200年的三个世纪里,有许多的犹太人和基督徒的著作,都喜欢和启示录一样,采用“异象”的主题和形式。例如:以诺一书、以诺二书、巴录二书、巴录三书,以斯拉四书、亚伯拉罕启示录、黑马牧人书、彼得启示录、以及其它的启示文体的禧年书、亚伯拉罕遗训、利未遗训和撒迦利亚启示录。似乎,成了那个时代的写作通用手法。也许,这正像现在互联网文字审批之下的生僻字和通假字。

在此,我们又做了一个总结,以上对启示录这卷书的体裁,我们说是“书信”+“预言”+“启示”的三者合一的方式。而同时,这三者都是在表达一个意思。搞清楚这些,有帮助我们对启示录圣经,不至于存在这太多无穷畅想的念头,而是踏踏实实回到解经当中。

三、启示的逻辑

接下来,我们要从1-2节圣经当中,看到一个启示的逻辑。

第一节,提到这个有关耶稣基督的启示,或者说从耶稣基督来的启示,它有一个源头性,即是启示来自于神,神将耶稣基督的启示,指示祂的众仆人。

第二节,提到了耶稣基督,又差遣祂的天使,将神的谕旨赐给祂的仆人约翰。

在此,有个神学性的论题提出来,神=基督=宇宙之主的概念,以及在下文的“七灵”中,实际是为了告诉我们启示来自于三位一体。在此,简单一提,不再话下。

则启示的逻辑来自于神-基督-圣灵-天使-约翰-众仆人。这是启示传承的次序。来自于三位一体的是三位一体的位格次序,而后者从天使开始,都是被差派为上帝话语的使者,他们是传达上帝作为,见证耶稣基督的。

显然,上帝的启示是来自于上帝自我揭开他旨意的奥秘,使本来人无法认识上帝的,如今借着祂让众仆人写下的圣经,可以认识到上帝。

启示是上帝对人的自我俯就,也是上帝将他自己的心意分享给人。没有上帝的自我启示,我们就不认识上帝的事情,也无从更清楚的了解我们自己。

圣经都是上帝的启示,上帝启示完圣经,上帝的话语的启示就终止了,上帝的启示都在圣经里,是完整的,清晰的,足够的,甚至是带着权威的。从此就不再需要多写一本超突圣经原则的启示录。因为上帝的话已经完全借着他的先知使徒写下了圣经66卷书。

今天,我们的信仰要回到圣经当中来,而不是脱离圣经,随意的去猜想上帝的心意。我们要在解释圣经当中,使我们更明白上帝的话,而不是靠着感觉和突来的灵感来建立我们的信仰。

很多基督徒,非常宝贵个人的特殊经历,高举个人的经历超过圣经的话,这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也不足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有时候,上帝给个人某些特殊经历,并不是为了说明你比别人更属灵,而是说明你比别人更软弱,所以才经历了这些个人的经验。

正像保罗一样,那种特殊的大光是要命的,也正说明自己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罪魁,在保罗的心目中,那不是他想夸口的。虽然,这些成了他的经历,但是保罗提到自己所讲的,不外乎众先知和摩西所指着耶稣基督的信息。

四、领受启示的人

在此,我们又需要知道领受启示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在这个启示的逻辑里,除了三位一体上帝的自我启示,其次就是传递启示和领受启示中介。即天使-约翰-众仆人。

然而,约翰把自己也当作是领受启示的“仆人”,他和“众仆人”共同领受上帝的启示。在约翰的引言当作,哪怕是区区三句话,却在表达他的神学和书信的内涵。

我们知道在我们谈论与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有着修辞的手法,让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更加具备形象、生动与感染力。

在此,当约翰可以在此用“仆人”和“众仆人”的时候,这个名称就更具备意味深长。“仆人”在他的其它书信是没有的,在保罗的书信里却常常提及。在此,他也效仿了其他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基督徒的自我称呼。

这个称呼,实际上,就是一种宣誓,我是属于耶稣基督的,耶稣基督就是我的王。而当他说出这个自我身份的时候,并不只是一种谦卑,更是在表达一种信仰立场。他在承认顺服于基督,而非凯撒所要求的臣服与敬拜。

在公元90年间的时候,罗马皇帝在各处兴建凯撒神像,让他的子民敬拜。而对于小亚细亚的亚洲政要来说,为了讨好罗马皇帝,他们在自己的城邦当中大兴罗马凯撒的神像,因此,对于要坚守这个信仰基督的人,必然要经历极大的苦难。

因此,对于约翰来说,自己成为耶稣基督的仆人,说明他已经立下了一个志向,他甘愿去传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信息,甚至可能是要面对随时为主殉道的可能。

于是,他又用了第二个词汇“见证”,来表明自己正在经历这种苦难。

“见证”这个词,原文是法庭中所用的词汇,是属实的意思。正如耶稣基督以其一生为自己作见证,将自己显明出来。

可是在后来,由于教会在为主作见证时,基督徒常常要面临为主殉道,那么在后来的基督徒文学里,作见证同时也意味着“为主殉道”。约翰,正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为主传福音的人,实际上都是时刻在为主殉道。

对于一个要忠心为主作见证的人来说,也许他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在牺牲他自己。在信仰不自由受BP的时候,基督徒为主传福音,意味着会丢失生命。

今天,反观我们,由于环境反而自由了一些,很多基督徒却不敢作见证。我们在一些糖衣炮弹当中为信仰,为福音做了妥协。我们满足了现状,又在舒适的环境里苟且的偷了安,我们从来都没有让这个世界为我们心惊胆战。

在现代当中,也许我们的苦难并不是一些可见的苦难,但是也许有些苦难却来自于这个世界外来的苦难,每一个为主传福音的人,实际上,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主受苦着。他们都经历着为主背上无形的S字J,背上一种心灵的痛苦和抑郁,终日在另一种死亡的弥漫当中。

其实,作为基督徒我们似乎忘记了如何去见证我们的信仰,告诉他们真真切切的,他如何在我的生命里活着,我又如何在生活里是在为他而活的。我们每天的信仰见证里,是否会向人表明,我是基督徒,我的生活是要在世界当中分别为圣出来的,我的信仰告诉我,我要区别于周围的环境,我要遵守我主的教训。

今天,我们的信仰已经被淹没在随波逐流的文化里,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基督需要我们去见证他。我们似乎成了失去见证的一代又一代。而福音的传播都是那种硬性的宗教外表与形式,因此,在我们的周围,从没有感觉到基督徒对他们的威胁,而是觉得我们起码跟他们一样,是个好好先生。

五、启示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看到约翰告诉我们有关启示的主题内容,就是“必要快成的事”。关于这个引言当中这句话,对于理解的正确与否,就会影响我们对整卷启示录全局性的定调。

对此,必要快成的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指向耶稣基督的第二次再来,那么为什么成书至今1900年之后,基督为什么还没来?

我们应该都听到很多教派在解释这个末日时间的时候,都特别期待,甚至预设出主再来的具体日子,而这两千年来,基督的第二次再来一直没来,到底这个“快来”是怎么说的?

在此,我简单的提出了几个观点:

第一,这里的“快”是启示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手法。

“快成”只是一种文学语言的表达。这个词是在表达一种迫切性,一种圣徒的期待性,一种基督徒的盼望。因此,作者用文学手法来告诉我们,实际上就是为着安慰正在受苦的人而写的。他用“末日将临”的盼望,来鼓励他的读者在苦难当中要持守真道。

所以,我们要允许文学手法的存在。举个例子,例如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会说到“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躲进云彩里了”,“太阳下山了”。这个若在天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不符合自然科学的。但是,这就是一种文学手法。

又例如,启示录在7章1节说到地的四角。这在于当时的人来说,地球是平的。很明显,那个时候人对地球的认识,只停留在自然启示的范围。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才对这方面的知识发生了改变。因此,当神在人类的历史上,向人启示祂永恒真理的时候,有时候不可避免的,以当时人所拥有的知识作为启示的范围。

因此从启示文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写作手法。

那么这种理解必然会导致一些信徒会想,基督是否就没有快来的事实?我们还要进一步的讲解下去。

第二,这里的“快”,是指最终必要发生。

对于某些释经者来说,这个“快”不是我们的快,而是上帝的“快”。正如祂“看千年如一日”。他们认为,那些在遥远的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可以是“快要发生的事”。但是,对于那些在受苦的信徒来说,对于这个未知日子的到来,若没有一个可期盼的日子,仍然会觉得安慰的意义不大。

难怪前千主义的人,常常要塑造一种紧迫感,而某些偏颇的无千主义的人又放松了对这日子的期待。

实际上,我们还是要回到旧约先知对未来的观念,来理解“必要快成的事”。旧约的先知们对未来之事,常常有两个重点。

一个是,他们所提到的“快”,都是指向“必然成就”,必然在人类历史中实践出来的事实。另一个是,神在人类历史中的超自然作为(拯救或者审判),将会在最近的将来发生,也会在人类的历史结束时发生。这些都是旧约的先知对未来发预言的特性。

因此,关于预言未来快成的事,一方面具备了“立即性”,一方面又具备了“末世性”。

举个例子,历史的所多玛事件,由于所多玛的罪恶滔天,被神审判。在使者预言到所多玛即将要面临上帝的审判的时候,很快这种审判就临到他们了。这是一个“立即性”事件。

但是同时也是具备了一个“末世性”的事件。这个“末世性”,并非只是一个终末性的时刻,而是一个“末世”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从耶稣第一次再来到第二次再来的阶段。

因此,像所多玛这样的事件只是一个末世审判的模型,一个末世性的警戒,这个事件就是一个超越历史的意义。因此,像所多玛这样的事件,在末世的状态当中,是常常上演,常常屡次发生的事件。上帝不断在历史当中实践出来,是立即发生的,也是具有末世性意义的。这个发生的事实,一直持续上演到基督的第二次再来。

因此,这个“快成的事实”,不是在时间的期盼当中,而是在基督公义的期盼当中。

我们是等候一个公义的上帝,按着祂执行审判的态度,而不是卷入到时间终末性的猜想当中。因为,耶稣说,那时间,那日子,他也不知道。他没有让我们去猜想那个时间。而是等候他的公义。

我想,等候这样的一位公义的上帝,更能让我们有紧迫感,因为祂是快快的行事,并不迟延。

第三,这是一个已经实现的国度,又是一个属于未来的国度。

主耶稣出来传道时就宣告:“日前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

从新约圣经看,因着天国的君王的来到,人悔改信福音,神的国度早已在人间实现了。因此,这一个“日前满足”和“日期近了”。实际上,就是一个早已经实现的国度。

这就像芥菜种的比喻一样,像大树一般的神国,是快要来临的,但现在它正像颗芥菜种子一样,已经种在地里,慢慢成长起来了。

我们从两个词汇正好表达这个意义。“已然”和“未然”的国度状态。我们说基督的国度已经来到,祂正在我们当中掌权。然而这个国度,还没完整的实现。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基督的国度,虽然已经来到,但是神国的子民在这个世界上,还要受苦难,还要受试炼。还没有进入到那一个完全荣耀的神国当中去。

从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已经现身,但还没有完满实现的神国,还属于成长与扩张的状态。直等到基督的第二次再来,实现完整的一个国度。

因此,在我们的神学观念里,现在就是那一个千禧年的过程,我们不是把那一千年当作一个完整的1000年数字的国度状态,而是,在基督第一次来临时,地上就有了属于神喜悦人的禧年。

那么对于快成的事之所以可能发生,是因为那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已经在历史当中发生了。那个时刻,从基督宣告了神国的来临,那个时刻从基督的死里复活的初熟之果,都在预告神的国度快要成就了。

六、有福的被启示者

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

在此节经文当中,提出了几个元素,一个是提到了跟上面我们所讲的“快成的事”,在这里以“日期近了”,都在强调这个国度的来到。另一个则提到了,在这个国度里,哪些是有福的人。第三有提到了这个国度里这些有福的人,是听见上帝的话又遵守的人,强调了约书的重要性。

在此,我们说一说,在神的国度里的人,如何才能被称为有福的人,他们就是遵守约书的人。他们是听了这书上的预言,领受了上帝的话语,又谨尊神的教训的人。

启示录的末后22章,其实也是用了这样的论调,提到了这书上的预言是不能被忽视的,不能不遵守,也不能将不符合神的话加到圣经里去。它的意义,同样在表达我们对神所教导给我们的真理需要严谨遵守,不能忽略上帝的话语。

新旧约的圣经是一致性的,不是旧约讲律法,新约讲福音(恩典)。上帝在新旧约的圣经,同样一个原则,对每个他所救赎的百姓,都要求遵守上帝的律法,行出基督的义。

基督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而是律法的每一句都要成全。因此,耶稣以天国的君王来到的时候,他就开始宣讲天国的宪章,重新宣告摩西律法对神国子民的要求。

因此,在耶稣的神国观念里,他所救赎的百姓,是被重新恢复遵守律法的能力和性格的。而不是让他们活得不像没有律法准则的非天国子民。

那么,对于启示录的圣经,同样在教导这样的原则,凡是盼望等候基督国度的人,他们是领受基督的教训,并且遵守其中的教训。

这样的人,是有福的。这种福不是律法主义功德性的福,不是交易性的换取功劳义行的福。这种福,是因为我是天国的子民,我是一个被救赎在这个国度的子民,我理当顺服我的君王,我的主。我是一个跟随基督教训,跟随基督国度义行榜样的人,我是一个基督的臣民,我是拥有律法性格和拥有圣灵能力去遵循主道的人。

因此,对于天国的子民,是要重新在基督里重新立约的,正如耶利米先知说,时候将到,上帝要和他的子民重新立约,用血立约,又要赐给他们一颗新心,不是一个石头心,是能够重新回来遵循上帝旨意的心。

所以,我们要重新回到约书当中,重新回到作一个听命而蒙福的人。

我们不是讲解律法主义,律法主义,是没有救恩的,是人在不依靠救恩的基础条件,人靠着人行律法的义,而不靠着基督的义。因此他们所遵行的律法也是枉然。

而对于一个上帝的子民来说,上帝却要恢复律法在每个人心中的功用,让他们可以在他的律法上,更加蒙上帝喜悦。

因此,神的启示,既是应许,也是命令。他的话语是应许,他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依靠上帝的观点去看世界。然而,他的启示又是命令,他要求我们一定要活成公义的生活,活出怜悯的生活。

他愿每个渴慕将来公义国度降临的人,必须在现今的世代就行义。他也愿意我们每个想望有一天神伸张公义的人,在这个世界要避免让别人受屈。他也愿意我们每个在遵守上帝公义律法的人,我们能够活出真正的好怜悯。

弥迦书6章8节:“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