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13:12
(马太福音13:12)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人的一生,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这些,有的人选择退缩,而有的人则勇往直前,不断积累自己的资本,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财富,尤其在寻求真理和生命方面。而那些已经拥有的人,往往还会得到更多,这便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的道理。“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它出自(太13:12)“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太25:29)“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也就是马太福音产生出来的著名的马太效应,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这种“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并不是说这种现象是绝对公平的,但它确实揭示了某种普遍规律:那些已经拥有一定基础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然而,“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坐视这种差距的无限扩大。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潜力和机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那些暂时处于劣势的人,不应该因此而气馁,而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成长和积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逐渐缩小与优势群体的差距,甚至实现超越。“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同时,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这包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打破行业壁垒、鼓励创新和创业等。“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马太效应”的过度放大,实现社会的整体繁荣和进步。
在个人层面,“凡有的,还要加给他”也是一种鞭策和动力。它告诉我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时刻保持进取的心态和行动。“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无论我们目前拥有什么,都应该将其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去帮助更多的人,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也才能在社会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我们也要有平衡的智慧,帕特基辛格写的书值得一看。比如,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过于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地位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过于自信而变得傲慢和自大,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因此,我们在追求更多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一颗谦逊和感恩的心,珍惜眼前的一切,关爱身边的人。
综上所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也是一种人生哲理的阐述。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并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同时也要保持进取和谦逊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